世紀流感近年不斷威脅全球生物,多國政府風聲鶴唳,屠殺雞隻,生靈塗炭。香港特區政府也仿效西方國家,大力宣傳注射流感預防疫苗。但近來有報導研究發現流感疫苗Tamiflu的成效存疑,使不少人落入惶恐之中。除了西藥之外,預防和治療感冒就別無他選呢?
現在嘗試分析西醫和中醫治療感冒flu(以及傷風common cold)的方法。
西醫
西醫治療傷風或感冒,一般會使用抗病毒藥物控制病情。也會按需要,使用抗生素和各種舒緩症狀的藥物,使患者在康復過程中舒服一點。
抗病毒 antiviral medication
|
抗生素 antibiotics
|
|
簡介
|
一般用於因傷風或感冒而引發的細菌性感染症狀,如支氣管炎、鼻竇炎、中耳炎等。對於病毒引致的傷風或感冒沒有治療作用。
|
|
作用
|
1.降低感冒病毒的複制(繁殖)能力。聲稱使病況減輕症狀和縮短病程。
2. 降低出現其他併發症風險。 (於感冒發病初48小時內及時服藥才能有效發揮以上作用。)
3.聲稱能預防感冒
|
針對性或廣泛性殺減細菌。
|
副作用
|
惡心、嘔吐、流鼻水、鼻塞、咳嗽、腹瀉、行為改變。
|
部分人對部分抗生素產生藥物過敏反應。若出現藥物過敏,反應可能十分嚴重,可以是致命性的。
|
局限
|
1.長期使用抗病毒會引致抗藥性反應。2.病毒隨時間而產生變種,使抗病毒藥物無效。
|
長期使用抗生素會引致抗藥性反應。使用同一款抗生素取不到原有的治療效果。
|
舒緩症狀藥物
|
|
類別
|
藥效
|
解充血劑
Decongestants
|
舒緩鼻塞、流涕等症狀,使呼吸較暢順
|
止咳藥/止咳糖漿/ 喉糖 Cough
medicine
|
短暫舒緩咳嗽或咽喉不適
|
退燒和止痛藥 Pain
reliever /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 NSAIDs
|
暫時退熱和緩解各類痛症如頭痛。市面上很多OTC藥物集消炎、止痛、退熱於一身。
|
總結:
1.西醫暫時沒有真正根治感冒的藥物,處方藥物目的是為了舒緩症狀。
2.別濫用抗生素,抗生素對治療傷風或感冒不起任何作用!(因為傷風或感冒都是由病毒引起)亂用抗生素對患者和地球生態都造成負面影響。
3.不論抗病毒藥或是各類舒緩症狀藥物,它們各自會產生不同的副作用。使用藥物之前敬請向西藥或藥劑師查詢。如服用OTC成藥,請細閱說明書或上網查閱有關藥物之作用和副作用。
4.不分種族、性別、年齡、身體強壯或衰弱,用藥思維一致,如頭痛就用消炎止痛藥,最多是按不同情況而劑量有所不同。
中醫
中醫視一切外感(包括傷風和感冒)為邪氣(不一定是西醫所講的致病原,可以是非物質性的)與正氣(即自身抗邪能力。超出了西醫認識的免疫系統範圍,還包括各樣生理活動)之間搏鬥的動態過程。#
#註:有關外感的論述和治療,教科書會用「陰陽氣血辨證」和「臟腑辨證」。不過,有關外感病的論述治療專書,最權威莫過於《傷寒雜病論》。因為歷史因素,本書原貌不復可見,後世把它分成《傷寒論》與《金匱要略》兩卷,而《傷寒論》就是以「六經辨證」討論外感的生理、病理和治療。
中醫不像西藥會對形下之物(有形的物質如細菌、病毒)進行針對性的殲滅。中醫知道人體在正抗邪的過程當中,會出現不同的症狀,如發熱、惡寒、汗出、流涕、腹瀉、頭痛等,有些症狀中醫會視為正抗邪時必然出現症狀,可以不特別處理(或按需要稍為處理。這即是標本緩急的分別),例如頭痛,如辨證認為是寒邪侵襲經絡所引致,治療就會是驅寒和(或)扶正,不必要特別用活血止痛中藥治頭痛。
但有些症狀,中醫會視之為外感的「變證」或「變局」(這可能是因體質而導致出現的,也可是治療過程中出現的,也可以是用藥途中病情改變出現的),中醫會按需要而特別處理。例如外感過程出現心下痞(即胃脘部脹滿)(可能是誤下致胃虛,或本身胃虛導致運化失常,或表證之邪入裡化熱)。
中醫治病的概念,難以用簡單易明的文字,好像西醫般用flow-chart去解釋表達。但我也嘗試講述兩種中醫治療外感常用的方法(當然方法不兩種):
發汗解表
|
扶正
|
|
解說
|
即疏解肌表,促使發汗*。很多人在服中藥之前就因為邪不勝正所以未能病癒。病理的汗出只會傷津和傷正。而中藥在發汗同時一般會有扶正,所以汗出後病隨邪去而解。
發汗除了「驅邪」之外,有時還會有退熱作用。但必須強調的是,中醫認為發熱是一樣好東西,不必要一發熱就將它打下來。發熱是正抗邪的表現。你會發熱,代表你的正氣還未虛。(所以有一些人從來感冒都不發燒,往往這類人感冒的病程也非常長,因為正抗邪無力,正虛邪戀。)所以感冒如見發熱和汗出,代表感冒可能快將痊癒。但何時需要發汗(解表)退熱呢?就是假如正氣盛,同時邪氣也盛,於是正抗邪也激烈,往往造成高熱。此時可能要強力發汗使「熱」和「邪」有去路。
|
扶正是一個概括的說法,當中包括了扶陽、滋陰、補氣(健脾胃)、養血四個方面,而在治療外感疾病中,扶陽和健脾胃相對較為常用。而所謂扶正都是有針對性的、非物質性的補助。
有些人平素正虛,通常是婦女、長者,感受外邪後,正不能抗邪而生病。如邪氣盛則病況急轉直下;若邪氣不盛,正與邪會展開長期角力,但因正邪俱不盛,所以病況也不重,只是長期出現疑似感冒症狀(事實上真的是感冒了)若通過扶正,使人體正氣回復,不但有機會將病邪驅除,也會修復在疾病過程中出現的種種身體損害。
|
副作用
|
如上文,汗出會傷津耗正,如發汗太過或太久,可能會重伐津液和正氣,衍生其他變證。
|
在扶正過程中,有機會會出現一些陽氣來復之表現,即所謂的副作用。譬如發熱、咽痛、汗出、咳痰、大便溏而且臭。不過這類症狀往往就是正氣恢復,正在將病邪驅逐的表現。有時這類症狀確實使人覺得辛苦(尤其對於體虛病情複雜的病人),但是過渡了,往往會讓患者感覺到前所未有的舒暢輕鬆。
|
局限
|
要發汗達至驅邪,邪氣必須在表,若邪氣已入裡發汗並不適用
|
扶正不是醫師給予幾多患者身體就會吸收幾多。而且扶正要「扶幾多先扶夠」也沒有人知道,包括醫師和患者。(到了時機,雙方都會有目共睹)扶正有時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。
|
註*:為什麼要特別發汗呢?有些人感冒在看醫生時候已不斷汗出。但為什麼他們會在未吃中藥前,汗流了,感冒沒有好過來,只換來一身疲倦,但服中藥解表發汗後,雖然也有點疲倦,可是整個人舒服了,病也痊癒了?首先要知道在發汗解表時,有三樣東西會隨汗被排出體外:1.津液(即體液)、2.正氣。有部分陽氣會隨汗出而外泄、3.邪氣(寒邪、濕邪等)。津液和正氣都不是我們想排走的東西,但都必定會隨汗而出。而我們想排走的邪氣,要將它排出卻有先決條件,就是正氣而勝過邪氣。服藥前,正不勝邪,邪未被排走(或只被排走部分);服藥後,正能勝邪,邪氣能被驅逐。
總結:
1.中醫重視從扶正而達至袪邪。治好病的是人體自身的正氣,中醫藥是扶他一把。所以並沒有因為時代轉變或病毒變種而出現不合時宜的問題。
2.中醫就不同「正邪的局面」(時刻受到體質、性別、種族、年齡、天氣、地理等因素影響)作出不同的對策。或是重治標(舒緩各類症狀)輕治本(扶正和驅邪),或是重治本輕治標。※中醫藥沒有所謂專方專藥治療某一種病(譬如用A,B,C,D四種中藥治療一切感冒證)
3.中藥很少出現副作用因為臨床上中醫從來不會單味用藥。中醫師開藥都是「理、法、方、藥」,即是有方先有藥,藥物之間互相配伍,增強想要的功效並消減不想要的作用。
註※:某些情況下中醫也不是「慢朗中」,治療頭痛、流涕、嘔吐也可以立竿見影。有時感冒你吃西藥,症狀好像是立即消失了,但你最後卻病了一個月才真正痊癒;但如果你第一天就找中醫,可能你病兩天就痊癒了,那誰是慢朗中呢?
當然有些情況是快不了的(所謂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,要解寒冰萬丈,豈能急於一日三刻,那是強人所難)有關中醫不是慢朗中,可能要另文說清楚了。
個人經驗總結:
強壯的人患上感冒(強壯人通常很少感冒,如果病都是突然發高燒兼周身痛,半日至一日後燒退自然痊癒。),哪怕他吃不吃藥,基本上一兩天內也會自然痊癒,吃了藥,只是讓他覺得舒服一點。所以對他來說,西藥和中藥都很有效。
體弱的人得了感冒(體弱人通常經常感冒,或是每次感冒都病很久很久。每次感冒都差不多不會發燒,感冒症狀一般也不算十分劇烈。即使病好了,也沒了半條命,要休養一段日子。),吃西藥可以把症狀「撳」一下,但是問題轉頭又再出現,因為從頭到尾用藥都沒有解決根本問題,他的自身免疫力也無法將體內病毒清除。於是病情就上上落落,不痛不癢,慢慢將體力消耗掉,最後變得更弱並出現更多其他內科疾病。但是如果他吃中藥,在驅邪的同時兼有扶正,使他的正氣慢慢恢復(也可能是很快恢復),使邪去自然正安或是正強自然邪去。最後病癒了,因為治療過程兼有扶正,所以癒後不會剩下半條人命的樣子,也不會很快又再感冒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